蔬菜,生吃 VS 熟吃……哪種對身體更有益?
有人認為煮熟蔬菜會破壞其中的各種營養素。當然,加熱會損失一些營養素,包括維生素C,但如果不是完全煮爛的程度,損失是微乎其微的。並非所有蔬菜都必須生吃。有些蔬菜經過烹煮後,其營養價值反而會提高。
◇脂溶性煮熟,水溶性生食
主要含有脂溶性營養素的蔬菜需要經過加熱食用。脂溶性營養素如β-胡蘿蔔素和番茄紅素,即使加熱也不易被破壞。通過加熱可以更有效地攝取脂溶性營養素。相反,含有大量水溶性營養素的蔬菜則需注意加熱方式,因為維生素C和多酚等水溶性營養素對熱非常敏感。被認為具有抗癌效果的硫代葡萄糖苷也是水溶性且對熱敏感的。硫代葡萄糖苷主要存在於花椰菜和西蘭花中。
◇加熱後適合的蔬菜=胡蘿蔔·南瓜·大蒜·豆子·番茄·茄子·菠菜·香菜
適合加熱食用的代表性蔬菜包括胡蘿蔔、南瓜、大蒜和豆類。
生吃胡蘿蔔時,胡蘿蔔中的營養素β-胡蘿蔔素的吸收率約為10%。然而,煮熟後的吸收量則超過60%。意大利的一項研究顯示,與生吃或蒸熟相比,煮熟的胡蘿蔔中含有更多的類胡蘿蔔素(包括β-胡蘿蔔素),南瓜也是如此,富含β-胡蘿蔔素,建議煮熟食用較佳。
大蒜在煮沸時,抑制致癌物質的成分「S-硫代半胱氨酸」會增加。根據國立農業科學院農食資源部的研究,將大蒜用水煮60分鐘,所產生的S-硫代半胱氨酸比生大蒜多約4倍。豆子煮熟後,蛋白質含量會增加6%至7%(韓國食品傳播論壇)。
番茄煮熟或炒熟食用較佳。根據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將番茄在88度加熱30分鐘,抗氧化營養素番茄紅素會增加35%。番茄紅素易溶於油,因此在炒或煮時應稍微使用一些油會更有幫助。茄子則建議烤著吃。烤的時候水分會流失,營養密度提高,可以更有效地攝取抗氧化成分花青素。花青素耐熱,即使烤也不會被破壞。
菠菜和馬蘭頭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熱處理較佳,但也富含維生素C,略微燙煮較為合適。將其在沸水中燙約30秒,熱力會破壞細胞壁,使β-胡蘿蔔素更容易釋出。
◇適合生吃的蔬菜=花椰菜、捲心菜、西蘭花、蘿蔔、苦瓜、生菜、羽衣甘藍、韭菜
花椰菜、捲心菜和花椰菜富含維生素C、硫代葡萄糖苷等對熱敏感的營養素,生吃較佳。它們富含膳食纖維,口感酥脆,即使生吃也很方便。如果不喜歡整個吃,可以切成薄片作沙拉,或用醃漬品嚐。
用於湯品的蘿蔔,煮得太爛幾乎會失去所有營養素。蘿蔔的主要成分之一——多酶酶,是幫助消化的酵素,但只要達到50度,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為它對熱很敏感。蘿蔔皮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分。尤其是直接連皮煮或食用時,營養素的流失會更嚴重。如果用稀釋的醋水清洗乾淨後直接連皮食用,或如果覺得不方便,也可以稍微加熱一下再吃。
由於苦味獨特,常常用水煮。用水煮後,維生素B和C會破壞一半以上。如果不喜歡苦味,可以用鹽醃漬後食用,或者乾脆炒著吃,營養效果會更佳。
生菜、羽衣甘藍等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B的一種葉酸。葉酸在加熱時容易被破壞,因此最好以生吃或沙拉的方式食用。韭菜富含有助於血管健康的硫化烯。硫化烯在70度以上加熱時會被破壞,因此韭菜最好生吃。
=============
最近我每天早上都喝一杯羽衣甘藍汁
經查,消化能力較弱或腸道敏感的人士
即使稍微燙一下也沒問題呢
生吃會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