정보 감사합니다 파상풍주사 필수와 당뇨병환자는 맨발걷기하면 안된다는것 확실하게 인지했어요 즐건 오후시간보내세요
今年「赤腳行走」的熱潮仍在持續。赤腳行走指的是不穿鞋,赤腳踩在地面上行走的行為。隨著「接地(earthing)」的概念被廣泛傳播,認為赤腳接觸土地可以改善健康,這一說法逐漸流行起來。甚至在沒有專門為赤腳行走而設的鄉村散步道上,也可以看到有人在赤腳行走。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赤腳行走的功效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赤腳走路比穿鞋走路有助於血液循環。穿鞋時只使用特定的肌肉,但赤腳走路時,則會使用腳趾之間、腳背和腳掌的肌肉。腳上的神經反射點、淋巴系統和神經末梢等受到刺激,也有助於血液循環。此外,為了保持重心而微調肌肉的運動,即使走相同的距離,赤腳走路時足部核心肌肉也會更強化。
赤腳行走也有改善心理健康的效果。腳底的神經受到刺激時,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會減少。皮質醇由位於腎臟上的腎上腺分泌,會刺激身體的神經系統,升高血壓並使呼吸變得急促。適度的分泌沒問題,但過度的壓力會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進而使身體代謝失衡,可能引發腹部肥胖、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因為皮質醇會促進食慾並積聚腹部脂肪。根據加州大學的研究結果,赤腳行走的群體比穿鞋行走的群體的皮質醇水平更低。
但在任何地方赤腳行走都可能感染破傷風等多種細菌,需加以注意。破傷風是一種感染性疾病,當傷口處的細菌侵入後產生毒素,導致肌肉收縮和疼痛。鏽蝕的釘子、土壤、動物排泄物、沙子、木頭等,我們周圍的各個地方都分布著破傷風菌。潛伏期為3至21天,症狀會在此期間出現,大多在兩週內發病。初期會出現頸部和下巴肌肉僵硬,嚴重時甚至無法張口或吞嚥食物。此外,還會出現頭痛、微熱、發冷、全身性疼痛等症狀。為了預防,建議在有污染風險的地區不要赤腳踩地,若腳上有傷口則應避免赤腳行走。如果異物殘留在傷口中或超過6小時未處理,即使後來消毒,也有較高的破傷風感染風險。
破傷風預防接種也是必須的。根據韓國健康管理協會的資料,破傷風具有高致死率,大多數感染患者未接種或接種不足。破傷風預防接種在出生後的2、4、6個月分別以DTPa(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疫苗進行基礎接種。之後在15~18個月和4~6歲時各追加一次DTPa疫苗接種。如果在11~12歲時已追加接種Td或Tdap疫苗,成為成人後每10年進行一次預防接種才有效果。有報告指出,即使完成兒童時期建議的破傷風基礎接種,14~23年後仍有約83%的抗體水平會喪失。
有些人也應該避免赤腳行走運動。糖尿病患者是其中的代表。感覺減退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即使腳部受傷也沒有任何感覺,不知道自己在走路,結果傷口會逐漸加深,形成潰瘍或感染。由於糖尿病性血管病變、末梢動脈閉塞性疾病等導致腿部血液循環障礙的情況下,傷口不易癒合,嚴重時甚至可能需要截肢,因此不建議進行赤腳行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