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在變成慢性之前必須治療……方法是什麼?© 提供:財經新聞
|
[財經新聞]
失眠症是一種複合性疾病,表現為入睡困難、即使入睡也經常醒來或清晨早醒而難以再次入睡。失眠症雖然不致命,但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因此需加以注意。順天堂大學富川醫院神經科尹志恩教授於5日表示:「急性失眠症可能會出現白天疲勞、無力、注意力、集中力和記憶障礙、生活及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白天嗜睡、行為障礙、活力和動機下降、頻繁失誤、睡眠不滿意以及對睡眠的擔憂等症狀。」她指出:「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為慢性失眠,因此建議及早治療。」
急性失眠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二天有重要考試等令人焦慮的事情、壓力、憂鬱、焦慮、疼痛、咖啡因、酒精、疾病、環境等,也可能在沒有誘發因素的情況下出現。
移除原因後,情況可能會自然改善。保持良好的睡眠衛生,並且進行認知行為治療來干預那些會惡化失眠的心理、認知和行為因素,可能會有所幫助。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切斷與睡眠相關的環境刺激(如就寢時間)與不適當的認知和行為之間的條件反射、縮短在床上的時間以接近實際睡眠時間、以及放鬆壓力和緊張以降低身體的警覺性等方法。
尹教授表示:「如果用這些方法仍然難以入睡,短期服用安眠藥可能會有所幫助。」「如果睡眠越來越差,對睡眠產生焦慮,可能會使失眠惡化,因此短期服用安眠藥是一個良好的治療方法。」
失眠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但如果每週超過三次,持續三個月以上,就被歸類為慢性失眠。
慢性失眠的情況下,除了失眠之外,還可能伴隨其他睡眠障礙,或者其他睡眠障礙看起來像失眠。包括睡眠呼吸暫停症、不寧腿綜合徵、周期性肢體運動障礙、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晝夜節律睡眠障礙等。
這些疾病與單純失眠的治療方法不同,因此正確區分並共同治療非常重要。除了睡眠障礙外,還需確認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主要包括關節炎、肌肉骨骼疾病等疼痛、胃腸疾病、心衰竭和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以及抑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疾病。
尹教授表示:「如果患有慢性失眠,確認是否有過度的白天小睡、過早的入睡時間、不適當的睡眠環境、過量飲酒或咖啡因攝取等違反『睡眠衛生』的行為是很重要的。」
要診斷慢性失眠,必須確認患者的睡眠史。需要通過患者或監護人了解何時入睡、何時醒來、醒來次數,以及這些症狀持續了多長時間。同時,還要詳細詢問第二天的嗜睡程度、疲勞感以及生活質量的下降情況。此外,也要確認是否存在其他影響失眠的疾病。
另一種診斷方法是睡眠日記。持續1到2週,主觀記錄整體睡眠時間和睡眠效率。此外,記錄午睡、藥物、咖啡因、酒精、抗抑鬱藥等影響睡眠的因素,以確認是哪種類型的失眠,並檢查是否存在類似失眠的日夜節律。也可以進行客觀的活動量測試(actigraphy),用來監測在躺著時是否真的在睡覺,或是在活動中,以了解睡眠模式。
尹教授表示:「多導睡眠檢查可以用於懷疑伴有其他睡眠疾病的情況,當其他睡眠疾病看起來像失眠時,以及治療慢性失眠但效果不佳時,可以考慮進行此項檢查。」
慢性失眠有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首先建議使用稱為「認知行為治療」的非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包括刺激控制療法、睡眠限制療法、放鬆訓練等。
刺激控制療法是指只在感到困倦時才上床睡覺,而在無法入睡時則離開床鋪。即使努力想睡覺,若仍無法入睡,也會產生對睡眠行為本身的恐懼,並可能進行如看電視或焦慮等不適合睡眠的行為,導致失眠情況惡化。刺激控制是一種切斷影響睡眠的行為與睡眠之間聯繫的治療方法。
睡眠限制療法是通過縮短在床上的時間,使其接近實際睡眠時間,主要是調整入睡時間以提高睡眠效率。當睡眠效率提高時,會增強自信心,並通過規律固定睡眠時間表,逐步克服失眠。肌肉放鬆療法包括腹式呼吸、漸進性放鬆等,有助於減少肌肉緊張,降低精神上的警覺性。
藥物治療建議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署(食藥署)中,對於急性失眠(4週內)較為適用,而非慢性失眠。然而,若有需要,也應在慢性失眠中服用。可以結合認知行為治療,同時使用藥物調節睡眠,並逐步減少藥物用量來進行治療。
尹教授解釋說:「如果想自己克服慢性失眠,建議試著寫睡眠日記。」
此外,應規律運動,並在睡前1至2小時避免運動。白天多曬太陽,盡量不要躺著。建議避免含咖啡因的物品,如香煙、咖啡、紅茶、可樂和酒精等。明亮的光會延遲生物鐘,導致起得晚、睡得晚,因此建議一定要關燈睡覺。
=========================
睡眠日記喔~
減肥日記、運動日記我都聽過很多次了
我從未聽過睡眠日記這個詞。
這也是一種固定的例行程序或管理層面的事情嗎~
我也睡眠不好,打算從九月開始試著接受治療。
希望睡眠日記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