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一種由尿酸(Uric acid)過度積聚在關節或其他組織中而引發的疾病。過去,痛風無法根治,除了飲食療法外沒有其他治療方法,最終常因併發症而導致死亡。然而,現在已經研發出降低尿酸的藥物,使得痛風成為像高血壓或糖尿病一樣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控制的慢性疾病。
尤其在這個時候,痛風發病風險增加,需要格外注意。因為夏季飲酒和脫水等因素會增加尿酸值。根據健康保險審查委員會的統計,每年6月至8月痛風患者數量會增加,過了這段時間則呈下降趨勢。
■引發痛風的尿酸到底是什麼
尿酸是由蛋白質中的一種物質「嘌呤(Purine)」在通過排尿排出體外時轉化而成的最終代謝產物。它在食物攝取和細胞代謝過程中自然產生於我們的身體內。
血液中溶解後,應通過腎臟排出體外,但過量時,無法溶解,形成針狀的小型尿酸結晶(Uric acid crystal)。這些結晶可能在我們身體的所有器官積聚,並引發發炎,導致關節痛。
痛風引起的關節炎疼痛劇烈,自古以來被稱為「疾病之王」。痛風始於血液中尿酸過多的高尿酸血症。通常正常的血中尿酸濃度為6.8毫克/分升,超過7.0毫克/分升即被定義為高尿酸血症。這是由於高血壓、肥胖、腎臟疾病等導致尿酸排泄能力下降,或過度飲酒、攝取高嘌呤食物、遺傳等因素所引起。
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若長期持續,尿酸會積聚,並出現痛風性關節炎的初期症狀。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由於飲酒過量、暴飲暴食、過度勞累、壓力、藥物使用、交通事故或外傷等多種原因引起。
■症狀消失後仍需持續治療…併發症風險降低
痛風通常從一側大拇趾開始,出現劇烈且極度的疼痛,患處皮膚變紅並感到溫暖。之後,疼痛逐漸擴散到大拇趾以外的腳踝、腳背、手指等越來越多的關節。
症狀通常在7到10天內消失或無症狀持續,但約60%的患者在一年內會復發。如果未進行適當的治療,發作的頻率和強度可能會逐漸增加。嚴重的情況下,會在關節周圍形成“痛風結節(tophi)”,逐步導致廣泛的關節損傷和皮下大型結節,可能引起殘疾。
金成洙教授警告說:「大多數人在首次急性痛風發作後會進入無症狀的階段,因此會停止治療,但若置之不理,會進展為慢性結節性痛風,導致慢性腎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動脈硬化、中風、心臟病等致命的併發症。」
實際上,如果痛風患者未能得到適當治療,死於心臟病的概率會提高兩倍,而慢性結節性痛風患者的死亡率則比正常人高出三倍。
注意含有大量嘌呤的食物……務必戒除!
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特別是 ▲接受藥物治療但血中尿酸水平仍難以降低的人 ▲關節炎經常復發的人 ▲過度飲食後立即出現關節炎急性症狀的人等高風險群,應該注意含有大量嘌呤的食物(請參考下方提示)。
此外,增加水分攝取量,使尿量約達2升,也有幫助。只是必須避免飲酒。酒精會增加血中尿酸的合成,並抑制尿液排出,從而提高急性發作的風險。在酒類中,啤酒含有大量的嘌呤,比烈酒更不利。
金成洙教授表示:「痛風雖然難以一次治療完全治癒,但只要持續服用一兩顆藥物並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有效控制,預防復發,是一種較易管理的疾病。」
提示:根據嘌呤含量分類的食物
- 可以吃的食物(0~15毫克)
雞蛋、起司、牛奶、穀物(燕麥片、全穀除外)、麵包、大部分蔬菜、水果、糖
需要調整的食物(50~150毫克)
肉類、家禽、魚類、貝類、豆類、菠菜、蘑菇、蘆筍
3. 應避免的食物(150~180毫克)
內臟(心臟、肝臟、脾臟、腎臟、舌頭、大腦等)、肉汁、鵝肉、沙丁魚、鯡魚、鯷魚、鯖魚、麴菌、酵母、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