요즘 우울증으로 고통받는 분들 많으신거 같아요 긍정적인 생각이 참 힘들기도 하죠
厭食症真的非常危險ㅠㅠ
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太為人所知,但事實上,厭食症在所有精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包括憂鬱症和焦慮症等。除了身體併發症外,因憂鬱等原因而採取極端行動的情況也不少見。有報告指出,診斷後十年內有5%到10%的人會死亡。其致死率為每年0.56%,對於十幾歲的少女來說,甚至是同齡人的12倍。金律利仁濟大醫科大學一山白病院精神健康科教授呼籲:「這是一種相較於風險認知不足的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的醫學名稱是「神經性食慾不振」。這是一種對體重增加抱有極端恐懼,拒絕進食並極端減輕體重的精神疾病。即使體重過輕,患者仍認為自己過胖,反覆進行極端的節食。儘管身形已經非常瘦,但仍持續減重,導致腦萎縮、電解質失衡引起的心律不整、閉經、骨質疏鬆等多種健康問題。白血球減少症、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貧血、血小板減少症等也常見於厭食症患者。血球減少會降低免疫功能,使患者易感染疾病。
厭食症被認為是一種精神疾病,如憂鬱症和焦慮症,同時也被認為具有較大的遺傳因素。這意味著許多患者從出生起就已經具有一定的風險。平均發病年齡僅為16歲。根據健康保險審查評價院的資料,因厭食症就診的患者人數由2019年的3746人增加到2023年的5735人,增加了2000人。學界考慮到患病率(患病比例)被認為是整體人口的0.6%,因此推測仍有許多未被察覺的“隱性厭食症”患者。即使就醫,也可能因貧血、甲狀腺功能低下、不孕等原因而前往內科、兒科或婦產科,導致在厭食症統計中被漏掉。
厭食症的治療通常包括營養治療、心理教育和改善飲食習慣,目標是恢復到正常體重。如果判斷病情嚴重到危及生命,則需考慮住院等強制治療。在厭食症的情況下,供給大腦的營養不足,會影響判斷能力。有時即使營養不良,患者也會因強迫性激烈運動而試圖進一步減重。金律理教授強調:「厭食症在兒童青少年和年輕女性中較為常見,可能導致嚴重的身體併發症,但自主治療的動力往往不足,需要家人、周圍人和社會的關注。」
朴正烈記者 (parkjr@mt.co.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