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키에 65키로면... 뚱뚱한게 아닌데... 근육무게도 많이 나가는건데.. 사람을 왜 몸무게로 판단되는걸까요.....
165公分ㆍ65公斤 男性也被認為是“肥胖”……超重與肥胖標準的現實差距
有人指出以體重指數(BMI)來衡量肥胖存在問題。這是因為儘管國民體型已經西方化,但BMI未能反映這一變化,導致過度標記超重和肥胖的人數。
“肥胖嗎?” 一年前體重曾達88公斤的上班族K(45歲)先生,最近在計算判定是否肥胖的體脂量指數(BMIㆍBody Mass Index)時,嚇了一跳。儘管體重減輕了23公斤,但BMI仍屬於肥胖。BMI是用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來衡量肥胖程度的指數。身高165公分的K先生的BMI為25,屬於肥胖範圍。因此,K先生將最終減重目標重新設定為60公斤。“BMI是什麼啊。這樣下去會害死人吧。有人說超重就要再減點,我也說不出什麼...”儘管妻子擔心,K先生現在仍在進行減肥中。
被視為肥胖標準的「金標準」(BMI)正動搖著。由於西化的飲食習慣等,我國民的體型正迅速西化,但未能反映這一點,導致產生許多超重和肥胖但不胖的人。
代表性案例是最近引發社會熱議的陸軍軍官BMI調查。慶明大學和大邱大學護理學院的研究團隊分析了1,026名陸軍軍官的BMI,結果顯示34.9%為肥胖,25.9%為超重。然而,專家指出:“僅憑BMI標準來判定軍人是否肥胖本身就是不合理的。”BMI只是衡量肥胖的多種指標之一,並非絕對標準。專家們表示:“目前BMI從23起就被定義為超重,這並不符合實際情況”,“如果按照世界肥胖標準進行調查,結果可能會不同。”針對此,富川聖母院內分泌科教授柳順集(大韓肥胖學會理事長)表示:“僅憑BMI來判斷是否肥胖的社會氛圍是有問題的”,“有必要改進過度依賴BMI的肥胖相關指標。”首爾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科教授朴秀京則指出:“BMI高與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疾病和癌症的風險較高,但由於它是相對指標,不能盲目相信。”韓林大東灘聖心醫院家庭醫學科教授趙正鎮表示:“BMI無法完全反映體脂肪,也無法反映體脂肪在體內的分布,存在局限性。”這被稱為“表面肥胖指數”,是利用身高和體重來判斷是否肥胖的方法。
肥胖標準,無法跟上體型變化
專科醫生一致認為,有必要重新調整比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全球肥胖標準更為嚴格的國內肥胖指數。我們國家採用的是亞太地區的肥胖標準,而非全球標準,根據該標準,BMI 25以上即為肥胖。按照全球肥胖標準,BMI 30以上才算肥胖。超重的標準也較為嚴格。根據全球標準,超重為BMI 25~29.9,但我們的標準是BMI 23~24.9。
我們採用亞太肥胖標準,是因為注意到東西方體型的差異。與西方人不同,東方人在體重迅速增加時,罹患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和癌症的可能性較高,因此採用了嚴格的肥胖指數——亞太肥胖指數。此外,東方人比西方人較少攝取肉類,如果多吃肉,則容易過度脂肪,故將肥胖標準定為BMI 25。東國大一山醫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吳相祐表示:“1998年,國內BMI 25的人口快速增加,因此採用了亞太肥胖標準,但我們也像美國一樣,BMI 25的人口趨於穩定,BMI 30以上的肥胖人口急劇增加,亟需多角度的研究來改善肥胖指數。”
如果根據BMI判定為超重或肥胖,我們會怎麼行動呢?女性會努力減肥,男性則專注於運動。忽視了對肥胖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如腹部脂肪、內臟脂肪、膽固醇等,只專注於減重。這可以說是“BMI悖論”。朴教授表示:“這也是一個錯誤的常識,”他說:“脂肪較多的女性應該進行運動,而內臟脂肪較多的男性則應該調整飲食,但實際情況卻相反。”
調整BMI可降低肥胖治療費用
現實反映不充分的BMI已經變成了僅僅用來減肥的標準,而非肥胖的標準。有聲音指出,若將BMI調高,脂肪抽吸等肥胖治療市場可能會陷入低迷,因此無法調整BMI。趙教授表示:“如果將BMI調高到國際標準,BMI在25到27之間的低死亡率和發病風險較低的群體,將不再因體型而受到不必要的負面形象或壓力。”他還說:“這樣一來,公眾對體重的執著以及肥胖治療的費用也能減少。”他補充說:“心臟冠狀動脈疾病、心衰竭、中風、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中,BMI在25到27之間的死亡率較低,反而是體重過輕的群體死亡率較高的研究結果正在陸續公布。”他還提到:“就像2014年日本健康檢查學會提出男性BMI超過27.7、女性超過26.1為肥胖一樣,調整肥胖指數是比較合適的。”朴教授表示:“不僅是BMI超過30的嚴重肥胖,BMI低於18.5的體重過輕也是問題。”他指出:“我們應該先改善‘瘦就是健康’的錯誤觀念。”
有意見認為,因為肥胖的病理機制已經改變,應該重新制定肥胖標準。吳教授表示:“10到30歲的年輕人與40歲以上的人不同,從小就大量食用油膩的食物,能夠儲存和增加脂肪細胞,因此以現行的肥胖標準來診斷超重或肥胖可能較為困難。”他還說:“我贊同改變肥胖標準,但僅僅依靠死亡率等統計數據來改變,我並不認同,我們需要客觀且系統的研究方法。”柳教授則強調:“即使BMI為24,如果脂肪多於肌肉,也可能對健康造成問題。不要盲目追求減重,而應檢查營養、肌肉、腰圍、甘油三酯等與肥胖相關的因素,才能維持健康的生活。”
金志中 醫學專門記者
🌈🌈🌈🌈🌈
Inbody測量結果報告嚇了一跳😱😱
請再減掉5.5公斤😱😱
BMI測量標準如此嚴格的原因果然存在。
似乎需要變得更具現實感,僅供參考。
我不會強行按照那個框架來減重。
看得出來呢~~^^ 看了新聞稍微覺得安慰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