맞아요. 몸무게 자체로는 크게 의미가 없는 것 같아요. 근육질의 멋있는 건강한 사람들도 몸무게 많이 나가잖아요. 그렇게 따지면 무조건 날씬한 게 무조건 좋다는 건 아니잖아요. 건강한 게 중요한 것 같습니다.
體重指數(BMI)是將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的平方(平方米),通常BMI 25以上被分類為肥胖。統計顯示,國內成人的BMI 25標準肥胖率從2014年的31.5%增加到2022年的37.2%。
體重不僅僅是美容上的問題,也與健康相關。尤其是腹部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可能引發多種慢性疾病。
但體重並非健康的絕對標準。關於這一點,我們整理了以健康與醫療媒體《MedicalNewsToday》等資料為依據,有關體重的錯誤資訊。
比起超重,偏瘦更好嗎?
如果體重減輕與健康之間具有絕對的相關性,那麼隨著體重的減少,健康指標將會改善。然而,當體重超過正常範圍,進入偏低體重範圍時,則與死亡率的增加相關聯。
在針對體重指數(BMI)低於23且沒有特殊疾病的人的研究中,確認了這樣的相關性。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在疫情期間公布的資料,BMI在23.7至25.9之間的超重者,其住院、治療和死亡風險較低,而BMI低於18.5的低體重者則有較高的併發症發生風險。
體重是健康的絕對標準嗎?
體重較重的人在血壓、膽固醇、中性脂肪、血糖、心臟及動脈健康等代謝方面被評估為健康狀況不佳。
然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與明尼蘇達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對24篇研究進行的元分析結果顯示,體重減輕與健康改善之間並不總是呈現顯著的相關性。
被歸類為超重的人中,超過一半,肥胖者中超過四分之一,在心血管方面都屬於正常狀態。另一方面,正常體重者中有30%的心臟代謝指標超出健康範圍。僅憑體重來判斷健康狀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起健康的習慣,更在意體重嗎?
只專注於維持正常體重,可能會忽略為了健康所需的其他健康行為。即使體重保持在正常範圍內的人,如果營養不均衡、缺乏身體活動,或有吸菸、過度飲酒等習慣,也會導致健康指標變差。
當承受嚴重壓力或感受到嚴重的憂鬱感或焦慮感時也是如此。根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社會議題與政策評論(Social Issues and Policy Review)》上的論文,與其數字的大小相比,採取健康的行為與延長壽命有更密切的關聯。
因此,比起執著於體重指數或體重,更重要的是健康飲食、運動、壓力管理,並努力過更健康的生活。通過這些方法,可以自然地調節體脂率。
即使體重在正常範圍內,如果屬於瘦胖或維持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可能導致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等,因此建議優先努力多走路、減少精製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等措施。
==============
我媽媽原本是豐滿的,
60歲之後,體重逐漸減輕,然後,
現在是完全乾瘦的體型。
始終確保體重不會再下降
您正在進行管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