주변에 암수술 하신분 계셔요 약 계속 드시더라구요
您身邊有很多接受甲狀腺癌手術的人嗎?
我年輕的時候,好像聽過甲狀腺這個名字,但感覺很陌生。直到某個時候,我發現周圍的人中有很多人罹患甲狀腺癌或已經接受過手術。
我身邊已經有超過十個人接受了甲狀腺癌手術,其中一個就是我媽媽。
我媽媽的情況是在2006年,她在附近的診所檢查時,摸到脖子有腫塊,經超音波檢查後,醫生認為可能是甲狀腺癌,於是立即前往大醫院接受詳細檢查,醫生嚇唬說如果不手術,情況會很嚴重,所以我們立刻安排了手術。
對一般人來說,那時一提到癌症,好像馬上就會……害怕得像快要死了一樣。
我身上有腫瘤,會立即轉移到各處,然後怎麼辦呢??
畢竟是癌症手術,所以還是想在知名的大醫院做手術,於是我開始查詢大型醫院,但那時預約時被告知至少要等六個月……
不過等了六個月,結果轉移了還惡化,這該怎麼辦呢……
我還記得因為醫生們過於悠閒的話語而感到非常生氣的情景……
還在初期,尺寸也很小,說只需要切除一半而不是整個切除,但最終因為害怕,還是選擇了一家較小的醫院,能夠儘快進行手術的醫院,立即進行了手術。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然而,雖然已經做過手術超過17年,但至今仍對於甲狀腺癌一旦確診是否應立即手術存在疑慮。
最近甲狀腺癌非常普遍,而且治療預後都很好,就像得了闌尾炎一樣……即使真的得了,也不太會太擔心……
不過既然是癌症……年輕人轉移的機率也較高,建議儘早進行手術比較好。
我身邊也有朋友或弟弟在手術後仍然轉移,進行過2到4次甲狀腺癌手術的朋友……甚至有罹患罕見的甲狀腺癌,僅佔所有甲狀腺癌的1%,最終去世的人……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年長的老人家癌症的進展通常非常緩慢吧?
尤其是甲狀腺癌,甚至有“龜頭癌”的別稱,對於年長者來說進展較為緩慢。
甲狀腺癌如下面的甲狀腺癌說明所提及,的確是一種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的癌症。
偶然在健康檢查時,或者敏感的人會發現喉嚨腫脹,摸到腫瘤,感到感激,結果卻被揭露出來的情況很多。
問題是甲狀腺癌手術後的各種副作用。
首先,不論是部分切除還是全切除,都必須服用直到死亡的荷爾蒙藥物。
需要每隔幾個月通過檢查來調整荷爾蒙劑的劑量,像是信志羅伊德或信志洛欣這類的荷爾蒙藥物。
甲狀腺的功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適當調節所有器官的功能,因此手術切除後無法發揮其作用,必須用荷爾蒙藥物來調節。可是每天都要吃藥,真的很麻煩對吧??
但是一旦停止服用荷爾蒙藥,會立即出現多種副作用,所以一定要按時服用……
而且如後面所提到的,大多數人都會感受到聲音的變化。就我媽媽來說,手術前後聲音有明顯的不同,不僅聲音變了,吞嚥也變得困難,喉嚨經常乾燥,導致聲音裂開或不易發出,感到不適。此外,吃辣的時候,喉嚨會突然刺痛、感覺悶塞,打噴嚏也很多,經常卡嗓子。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此外,即使服用荷爾蒙藥,也會出現體溫調節不適(就像更年期一樣,反覆感到寒熱交替),情緒變化頻繁(變得敏感且膽怯),體力迅速下降等多種副作用,讓您苦惱不已。
很遺憾,手術時甲狀旁腺也受到了一些損傷,因此您也經歷了手腳麻木或低血鈣症。手術部位的疤痕也許是因為以前的原因,留在了頸部,疤痕較為明顯。
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想用絲巾遮掩,真的讓人感到非常遺憾。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媽媽手術後幾年開始,很多新聞都在說過度建議甲狀腺癌手術的問題。朋友的父親被診斷出甲狀腺癌,但醫院說他年紀也大了,如果生活沒有太大不便,就不要勉強手術,反而每六個月觀察一次預後會比較好。
想想看,我媽媽做甲狀腺手術的時候,還以為是癌症?就像是「要馬上手術」這樣的公式一樣。
最近似乎對此的認知有所改變。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正如前面所說,當然年輕人的情況可能由於荷爾蒙的影響而轉移且進展較快,因此快速治療可能是最佳選擇,但對於年長者來說,似乎不適用相同的治療方式。
真的,周圍甲狀腺癌非常普遍吧?
你覺得怎麼樣?如果你的父母患上了甲狀腺癌,或者是你自己得了,你認為應該怎麼治療呢?
[if !supportEmptyParas]
甲狀腺癌的全部知識
甲狀腺出現腫塊稱為甲狀腺結節,所有甲狀腺結節中約有5%至10%被診斷為甲狀腺癌。與良性結節不同,甲狀腺癌通常會變大,並可能侵犯周圍組織、轉移到淋巴結或進行遠端轉移。甲狀腺癌中超過95%為乳頭狀癌,此外還有濾泡癌、低分化癌、未分化癌和髓樣癌等。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甲狀腺的位置及結構
甲狀腺位於喉嚨前方中央凸出的部分,通常被稱為喉結或喉骨,也稱為盾狀軟骨,位於其下方2到3公分處。甲狀腺呈蝴蝶形,由左葉、右葉以及連接兩葉的峡部組成。單一葉的長度約為4到5公分,寬度1到2公分,厚度2到3公分,整體重量約為15到20克。
[if !supportEmptyParas]
甲狀腺的功能
甲狀腺又稱為甲狀腺、喉底腺,是內分泌器官之一,負責產生和儲存甲狀腺激素,並在需要時將其釋放到血液中。甲狀腺激素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能促進人體的物質代謝,適當調節所有器官的功能。例如,幫助身體產生熱量以維持恆定體溫,或協助胎兒和新生兒的腦部與骨骼的生長發育等。(物質代謝,簡稱“代謝”,是指從體外攝取的營養素在體內分解與合成,產生生物成分、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與能量,並將不必要的物質排出體外的過程)
另一方面,甲狀腺正後方各有兩個豆子大小的副甲狀腺(副甲狀腺),它們分泌的激素在調節血液中的鈣和磷的濃度方面起著作用。血液中的鈣對我們身體的肌肉正常運作起著核心作用。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甲狀腺癌相關統計
根據2022年公布的中央癌症登記資料,我國在2020年新發生的癌症病例為247,952例,其中甲狀腺癌(C73)在男女合計中為29,180例,佔所有癌症發生的11.8%,排名第一。每十萬人口的粗發生率(在觀察期間內,該人口群中新發生的患者數,調查死亡率的計算標準亦相同)為56.8例。
男女比例為0.3:1,女性明顯較多。發生數方面,男性為7,458件,在男性癌症中排名第六;女性為21,722件,在女性癌症中排名第二。將男女合併按年齡層來看,40歲代佔比最高,為26.7%,其次是50歲代的24.3%,30歲代為20.8%。
組織學上,2020年甲狀腺癌的總發病數為29,180例,其中癌症(carcinoma)佔99.6%。其餘0.4%為詳細不明的惡性腫瘤。在癌症中,乳頭狀癌佔96.4%,濾泡性癌佔2.1%。
(癌瘤是指幾乎佔據所有癌症類型的惡性腫瘤,起源於表皮、黏膜或腺組織等上皮組織;而肉瘤則是指起源於非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癌瘤”和“癌”本來是同一個詞,但在“癌”的情況下,範圍更廣,包括肉瘤在內。)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甲狀腺癌的因素
放射線:在甲狀腺癌的危險因子中,目前最被證實的是放射線暴露。而且,因放射線引起的甲狀腺癌中,超過95%是乳頭狀癌。放射線在破壞DNA結構的同時,誘導RET/PTC基因異常,從而提高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過去,放射線也曾用於治療扁桃體炎、胸腺(胸腺)腫大、哮喘、青春痘等良性疾病,這增加了甲狀腺癌的風險。近年來,頭頸部,即頭部和頸部的惡性腫瘤(惡性淋巴瘤、喉癌等)接受放射治療的次數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不僅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風險增加,甲狀腺結節和癌症的發生風險也提高。另一方面,乳腺癌的放射治療即使使用非常高的放射量,也被認為不會增加甲狀腺癌的風險。
遺傳因素
家庭性甲狀腺髓樣癌綜合徵,如果RET基因發生突變,可能會導致甲狀腺髓樣癌。這佔所有髓樣癌的20%。當父母有甲狀腺乳頭狀癌或濾泡癌時,子女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也會增加,兒子增加7.8倍,女兒增加2.8倍。在我國,約10%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有家族史。
其他既有甲狀腺疾病、荷爾蒙因素、飲食因素、良性乳房疾病、肥胖等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甲狀腺的症狀
大多數沒有任何症狀。甲狀腺癌通常是由自己或他人,或在體檢中由醫生偶然發現的無痛喉部腫塊,也就是腫瘤團塊。
如果喉嚨前部有結節(腫塊),會進行是否為甲狀腺癌的檢查,在以下情況下可能性非常高。
· 結節較大或近期突然增大的情況
· 腫塊較大,壓迫氣道或食道,導致呼吸困難或吞嚥困難的情況時
甲狀腺有腫塊且出現聲音變化時
腫塊與周圍組織黏連,難以移動時
· 當結節觸感非常硬時
當觸及到腫塊所在一側的淋巴結時
· 家庭中有甲狀腺癌患者且在甲狀腺可觸及結節時
· 年齡在20歲以下或60歲以上時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甲狀腺手術的副作用
手術部位出血、聲音變化、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低鈣血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症、手術後的傷口、放射性碘治療的副作用
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低鈣血症)
副甲狀腺(副甲狀腺,parathyroid gland)是位於甲狀腺後方,通常上下各附著兩個的器官,負責分泌副甲狀腺激素(副甲狀腺素)(大約有5%的副甲狀腺超過5個,也有人只有2個)。每個副甲狀腺的長度為5至9毫米,寬度為3至5毫米,厚度為1至2毫米,重量為25至40毫克。
副甲狀腺激素參與鈣代謝。進行甲狀腺手術時,副甲狀腺可能受到部分損傷,因此血漿中的鈣濃度會異常下降,導致低鈣血症,出現手腳麻木、口周麻木、肌肉麻痺、抽搐反應、震顫、乏力等症狀。大多數情況是暫時的,功能低下在1到2個月內會恢復,但約1%到2%的患者會終生患有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終生服用鈣劑和維生素D製劑。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甲狀腺癌的復發與轉移
甲狀腺癌被認為治療效果良好,康復率較高,但仍有復發或轉移到其他器官的可能性。甲狀腺癌的復發率不高,但由於患者的長期存活,復發可能在經過較長時間後發生,且若復發,常見的部位包括頸部淋巴結、甲狀腺殘留組織、肌肉、氣管等,但也有轉移到其他器官的可能性,因此早期治療與追蹤觀察非常重要。尤其是分化型甲狀腺癌,即使經過初次治療數年或數十年後仍可能復發。因此,需終身進行追蹤觀察,並且不要忽視甲狀腺激素藥物的服用,定期接受檢查也很重要。即使復發,只要早期發現,治療效果仍然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