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偶尔腹痛……直径超过10毫米时考虑手术
用运动代替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定期体检很重要

随着最近健康检查中腹部超声检查的普及,发现胆囊息肉的频率已提高到全国人口的2%到9%。
胆囊是储存由肝脏产生的胆汁的器官。它位于肝脏正下方,所形成的息肉是指除胆结石外,从胆囊壁向内部突起的所有突出的黏膜。
胆囊息肉大致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炎症性息肉、腺肌瘤等,而肿瘤性息肉则包括腺瘤和癌症。大部分胆囊息肉(98%)为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超过一半为胆固醇息肉,若为10mm以下的无症状息肉,则无需积极治疗如手术,而是进行观察和定期影像检查随访。
另一方面,约有3%到8%的胆囊息肉被报告为恶性,尤其是胆囊癌的五年生存率仅为5%,是一种治疗预后非常不佳的癌症。此外,常常发生转移到周围器官,复发率也很高,如果错过治疗时机,治愈将变得困难,但如果早期发现,通过胆囊切除手术可以期待治愈。
胆囊息肉的有无可以通过腹部超声检查相对容易地确认,但在手术后进行组织检查之前,任何检查都无法完全判断良恶性。胆囊壁厚度约为2毫米,内部含有消化酶,如果出现微小的孔洞,消化酶可能渗入腹腔引发腹膜炎,威胁生命,因此不进行组织检查。因此,在手术前只能通过影像学方法判断是否为恶性。
郑正完高大安山医院消化内科教授表示:“通常当息肉的大小超过5毫米且不确定是否为胆固醇息肉或肿瘤性息肉时,需要进行精密检查。”他补充说:“比腹部超声检查更优的内镜超声检查或额外的腹部CT、MRI可以多方面分析息肉的确切大小、数量、形状、是否包含血管以及胆囊壁的层次结构,从而提高恶性息肉的诊断率。”
胆囊息肉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症状以及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对于具有较高恶性潜能的息肉,筛查并进行早期手术是主要的治疗策略。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几乎没有症状,但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腹痛等症状。如果有症状,无论息肉的大小如何,都可以考虑进行胆囊切除术;即使没有症状,如果大小超过10毫米,也可以根据多项检查结果考虑手术。
即使切除胆囊,由于由肝脏产生的胆汁通过胆管供应到十二指肠,因此对消化功能没有太大影响,但手术后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疲劳感、腹泻等症状,大多是暂时性的,逐渐改善。
为了预防胆囊息肉,避免高脂肪或高热量的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可能会有所帮助。此外,通过适当的运动保持平衡的体重也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定期检查及早诊断恶性胆囊息肉。
崔教授强调:“当息肉的大小在10毫米以下且没有症状时,大多为良性,在五年的随访中变化不大,但部分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因此定期检查是必要的。”他还指出:“根据情况,在具有丰富经验和多样设备的医疗机构中,利用内窥镜超声等精密检查准确鉴别肿瘤非常重要。”